1942年新四军主力团修复一重炮粟裕看过后摇头:这老古董能用吗

来源:bob手机版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14 19:49:54

  1942年的秋天,新四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廖政国正在为一件特殊的"宝贝"忙碌着。这是一门从山区农民手中收集来的清朝光绪年间的独角炮,锈迹斑斑,看起来确实像个"老古董"。但廖政国却对这门炮寄予厚望,他带领团里新组建的"小小兵工厂"的技术骨干们日以继夜地研究修复。当消息传到粟裕将军耳中时,这位经验比较丰富的指挥官却露出了怀疑的神色。在他看来,这种老旧火炮即便修好了又能发挥多大作用?当他应邀来到现场察看时,看着这门年代久远的老炮,不禁摇头叹息。然而,廖政国究竟是凭着一时冲动,还是真有什么过人之处?这门"老古董"真的能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作用吗?

  1942年初,新四军第一师第一团面临着严峻的武器装备短缺问题。在一次对日作战中,第一团从缴获的日军物资清单上能够准确的看出当时的困境:步枪仅有127支,轻机枪8挺,重机枪2挺,手榴弹86枚,各类子弹3000余发。这些数量与一个团的编制人数相比,可谓捉襟见肘。

  更让廖政国头疼的是,部队中各类武器的型号不统一。从日军缴获的三八式步枪、中正式步枪、汉阳造步枪等多种型号并存,每种使用的子弹口径都不相同。这导致在实际战斗中,战士们常常会出现子弹配套混乱的情况。

  特别是在一次突袭日军据点的战斗中,由于子弹型号不对应,一个班的战士竟然无法互相补充弹药,最终不得不提前撤退。这次教训让廖政国深感武器弹药标准化的重要性。

  重武器的短缺更是一个大问题。第一团拥有的重武器只有两门迫击炮和一挺重机枪,这在与日军的正面对抗中显然处于劣势。在1942年3月的一次战斗中,日军仅用一门75毫米野战炮就压制了第一团的一个阵地,造成了不小的伤亡。

  弹药补给也是一个难题。由于补给线路被日军切断,第一团只能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弹药问题。通常的做法是收集战场上的空弹壳,但没有专业的弹药生产设备,这些弹壳只能成为一堆废铜烂铁。

  在一次战斗间隙,廖政国召集团部干部开会研究对策。会上有人提出能够最终靠地方党组织从国统区购买武器弹药,但这条路很快就被否决了。一来价格昂贵,二来运输困难,三来数量有限。

  就在这时,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:军工科准备向各团分散安置一批技术骨干。这一条消息让廖政国看到了解决武器装备困境的希望。他立即着手准备接收这批技术人员,并开始谋划组建团属小型修械所的计划。

  1942年4月的一个清晨,五位身着便装的军工科技术人员来到了新四军第一师第一团。他们是军工科派来的徐琨、丁逸、张震等技术骨干,任何一个人都带着各自的专长和独特技艺。

  廖政国专门腾出了团部后院的几间平房,作为临时工场。在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里,几台从当地农户那里收购来的旧式机床被重新组装起来。角落里堆放着从战场上收集来的各类零件和工具,墙边摆着一个简易的工作台。

  徐琨是这批技术骨干中最有经验的枪械专家。他曾在南京兵工厂工作过,对各类的构造了如指掌。来到第一团的第二天,他就带着几名战士拆解了一支缴获的三八式步枪,为我们讲述解答其结构特点。

  丁逸则是一位出色的钳工,在老家时就跟着祖辈学习打铁技艺。他很快在团部后院搭建起了一个简易的锻造炉,利用收集来的废铁开始打造一些急需的零件。团里的通讯员回忆说,经常能看到丁逸挥汗如雨地在炉边忙碌。

  张震的特长是弹药装配。他带来了一套自制的装药工具,并很快培训了几名年轻战士掌握基本的装药技术。为了确认和保证安全,他们特意在离驻地较远的山坡上建立了一个简易的火药库。

  军工科技术人员的到来,也带动了团里一批技术能手的积极性。廖政国从连队里挑选了十几名手巧的战士,编入这个"小小兵工厂"。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技术骨干的黄更新,他原本是个木匠,现在负责制作各类枪托和工具把手。

  为了解决原材料短缺的问题,廖政国发动当地群众收集废旧金属。他还安排人专门收购报废的农具和各类五金件。很快,一个以团部为中心,辐射周边村庄的收集网络建立起来。

  这个"小小兵工厂"刚建立时,连个正式的牌子都没有。但很快,它就在第一团站稳了脚跟。每天清晨,从这里都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。晚上,技术人员们还经常围坐在油灯下研究图纸,讨论改进方案。

  第一个月,他们就完成了50多支步枪的维修工作。这些修复的经过实弹检验,射击精度和可靠性都达到了实战要求。接着,他们又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工作:改装子弹和修复重武器。

  到了5月底,"小小兵工厂"的规模逐步扩大。廖政国又在附近租用了两间瓦房,专门用来存放各类零件和成品。同时,他还从团部机要科调来两名文书,负责登记各类物资和技术资料。

  随着"小小兵工厂"的运转步入正轨,技术人员们开始着手解决更复杂的技术难题。首当其冲的就是驳壳的改造工艺。当时部队缴获了一批驳壳枪,但配套的7.63毫米子弹极为短缺。

  徐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:利用现有的7.92毫米子弹壳改装成7.63毫米口径。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将子弹壳颈部缩径,这在当时的简陋条件下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。经过反复试验,丁逸用废旧自行车链条改造出了一个简易的缩径工具,配合特制的钢制模具,终于实现了子弹壳的批量改装。



上一篇:美力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
下一篇:瑞达期货:夜盘沪市贵金属遍及收涨沪银涨幅较大